雷曼兄弟已經走了,剩下的高盛與摩根還能撐多久?


樓起樓塌 細數投資銀行帝國發展史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008 / 09 / 18 星期四 21:00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現為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的 John Gapper近來心情五味雜陳,他在近日文中表示,任財經記者20餘年,他眼見許多圈內權傾一時的大型投資銀行,最後或面臨倒閉命運、或將被收購,這個星期態勢急轉直下,他直言:「這是獨立投資銀行最後的喘息。」

9 月14日,同時傳出 Lehman Brothers(LEH-US;雷曼兄弟)破產、Merrill Lynch(MER-US;美林)即將被收購,距離美國第一家投資業務銀行Morgan Stanley分割獨立的時間正好過了73年,此刻,證券經紀商的死期似乎近了。


這些大銀行享受了30年的榮景,他們快速成長、僱用大量員工,並且全球擴張。豪氣的華爾街企業大舉席捲1990年代暮氣沉沉的倫敦,將小型銀行通通吞下肚,例如 Schroders和S.G. Warburg(英國最大投資銀行)收購案。

不僅如此,投資銀行還涉足保險業、販售複雜的金融證券(例如 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s擔保債券憑證)。適時在2001年 9月11日大幅降息的美國聯準會,更幫了投資銀行一把,他們同時因為房市榮景和銷售抵押貸款證券而大賺。


但投資銀行賭下太大的籌碼了。假設房市由高點快速惡化、股市反轉,他們無法湊齊足夠的資金週轉,而這就是這一年多來發生的事情:華爾街前五巨頭,至今垮了 3家,他們因為資金不足以及信心崩盤而終結。


剩下 Goldman Sachs和Morgan Stanley被眾人用放大鏡檢視。當然 Goldman Sachs親身證明,銀行可以很嫻熟於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易,但大家也明瞭,只要一個錯誤發生,銀行惡化和毀滅的命運在瞬間就成為定局。就算美國聯準會承諾提供短期注資,但Lehman Brothers還是走了。


John Gapper 認為,剩下的兩家投資銀行有兩個選擇。第一,順著 Merrill Lynch的腳步,將自己賣給一家擁有雄厚資本和資金儲備的大型商業銀行,因為這能確保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假如景氣好轉,高風險高獲利回報的投資決策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認真地縮小規模,或放棄證券經紀業務,變身成像大型避險基金或私募基金的結構。以華爾街的術語來說,從「賣方」轉換成「買方」。如果企業重整為較小的規模,這些銀行還是能保有高獲利能力。

John Gapper 個人認為,Morgan Stanley可能會選擇第一種做法,而 Goldman Sachs會選擇第二種方式。他表示,他這篇文章是在向所有曾呼風喚雨的投資銀行告別,作為一個目睹投資銀行發展史繁榮到興衰的見證人,投行末日來臨,無需否認。


資料來源:鉅亨網


我個人認為,只要高盛與摩拫未持有太多次級房貸

或其他次級債的話,那麼他們還有選擇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