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23.jpg

銀行獲得政府的援助,卻不肯對企業和民眾施援手。


得到金援又如何?金融機構就是不肯提供貸款 企業掉眼淚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009 / 01 / 10 星期六 22:45    

雖然美國聯準會(Fed)已經把超過1兆美元倒進市場,但還是無法達到緩衝作用,金融機構仍吝於放貸,許多人預測美國政府還得再掏出更多救市經費。

歐美正值年節假期,按理來說,服裝零售企業American Apparel(APP-US)的高層應該專心在刺激產品銷售業績,但經理級主管卻滿心煩惱別的事情─去年12月19日有 1億2500萬美元的公司債務到期,錢沒著落。經歷與幾家主要銀行數週密集會商,American Apparel很驚險在最後一刻展延還款期限,但必須再負擔230萬美元的成本,而且資本開支也受限制。

該公司執行長Adrian Kowalewski表示,「信貸市場仍舊冰凍,就算表現不錯的公司無法獲得合理的融資。」

如此情況,不僅讓許多企業家頭痛,也讓即將上任的歐巴馬新政府頭痛。美國政府官員為重新拉抬經濟用盡各種方法,但無論怎麼努力,大型金融機構就是不肯隨便提供貸款。數據顯示,2008年 9月到11月銀行對大企業提供的新增貸款萎縮 37%。Wedbush Morgan證券經紀商分析師Edward Wedbush表示:「銀行現在極度小心翼翼。」

《BusinessWeek》報導,金融業界被炸到體無完膚,但是美國財政部至今仍努力對國內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Citigroup(C-US)、 Bank of America(BAC-US)和JPMorgan Chase(JPM-US)注資共1875億美元。當然這要靠國庫支付,但美國眾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Barney Frank議員表示:「財政部根本無法知道,這些納稅人的錢到底有沒有被大銀行用來提供融資。」

金融業高層則捍衛自己的立場,他們表示,美國政府的注資資金是用來支撐銀行的資本和信貸,但他們沒有義務一定要新增放貸。Bank of America執行長Kenneth D. Lewis受訪就指出,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就算從政府手裡拿到 150億美元金援,不等於銀行就要提供 150億美元貸款。

值此不安的氣氛中,金融機構新增貸款的動機越來越薄弱,企業向銀行申貸,但銀行全心為債務擔憂;況且許多銀行已經不敢採用槓桿操作,不敢以借款擴大獲利,然而槓桿操作一直是放貸有利可圖的重要因素。

先不管金融人士的說法是否合理,事實擺在眼前─企業很難獲得信貸,而如果沒有外力插手,信貸市場的寒冬可能還要持續好一段時間,這威脅到企業前景,也為經濟帶來更大的壓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天然氣能源企業El Paso Corp.(EP-US)。隨著原物料價格直墜,這家美國最大的天然氣公司猛砍 16%的資本開支,這代表今年整年總體產能無望增加;此外該公司較高的債務成本也可能侵蝕獲利,去年12月El Paso發行5年期債券,但信用評級為垃圾債券,發債利率高達15.25%,幾乎是所有貸款成本的 2倍。

究竟何時景氣會好轉?分析師不知道,銀行也不曉得。為了度過寒冬,銀行懷抱恐懼囤儲資本,經歷幾個月發行特別股向投資人集資、接受美國政府紓困金援後,多數大型金融機構都已經達到規定的資本適足率。

但主要銀行目前面臨另一波損失:除了企業和銀行已飽受次級房貸和各種高風險債務的嚴重衝擊,信用卡等消費信貸還是未爆彈,商用房地產、傳統房屋抵押貸款也都埋藏問題。預見金融危機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 Nouriel Roubini在近日受訪表示,信貸損失可能會從今天的 1兆美元攀升至 2兆美元。

就算美國繼續釋出「問題資產紓困計劃」(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TARP)所有的3500億美元救市經費,還是無法填滿金融業的虧損大洞。基於這一點, Nouriel Roubini 和其他分析師都相信還有第二筆政府紓困基金要推出。


資料來源:鉅亨網。



美國政府拼命救金融業,不過金融業不肯,也沒有多餘的能力去救助企業。政府不斷的拿全民的錢去救這些應該倒閉的銀行又有什麼意義?不斷的挪移財富到銀行這邊,只不過是讓財富結構更加惡化而已。


拿錢救了銀行,但民眾沒錢還款,銀行最終還是要倒。過去日本花了十數兆日元救日本金融業,但最終呢?當政府不再伸出援手時,日本金融業還不是接連倒閉。而日本民眾至今仍是苦哈哈的,看那些如何省錢過日子的日本節目就可略知一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