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JPG

經濟學發展至今日,經濟是否會復甦竟然沒一個經濟學家說得準,到最後只能引用一些數據和理論來自圓其說,經濟學現今由一大堆統計分析和公式所稱霸,卻連經濟問題的根源都說不出來,經濟學家難道最終只能淪為唬爛學家?


鉅亨看世界─還能相信誰?

鉅亨網
2009 / 05 / 01

在這場百年罕見的金融危機裡,賠了荷包的人民,質疑起那些事後諸葛的專家;而賠了聲譽的經濟學家,則逐漸被媒體遺忘。因為,大部分的經濟學家並沒有成功預測到這次危機,現在對於如何拯救經濟又開始爭論不休,於是人們開始在思考:可以再相信這些經濟學家嗎?

這場自 1930 年來最嚴重的經濟悲劇,顯然出乎了許多人預料。最近網路上有人批評,「經濟學家預測房市發展的準確度,比我沒受過教育的爺爺還不如。」

在 2008 年 9 月初時,經濟學家對於美國第 4 季 GDP (國內生產總值) 的預估中值為 0.2%,最後實際結果為下滑 6.3%。美國聯準會 (Fed) 也好不到哪裡去,在 2008 年 7 月時曾預估當年第 4 季失業率將介於5.5-5.8% 徘徊,但最後公佈的數字卻飆上 6.9%。

當然,公平一點來說,經濟學家並沒有占卜師的職責,這個世界運作的道裡遠比人類想像中複雜。但具體來說,他們應該要先提出警告,當不幸真的來臨時,也能知道該如何應對。


只是,從大蕭條至今也有 70 年了,經濟學家們顯然仍無法從歷史教訓中獲得共識。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財政部長蓋特納與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桑默斯等人,這陣子以來一直試圖用前所未有的手法,結合財政與貨幣政策來振興經濟。

如果這些方法有讓經濟出現初步的復甦跡象也罷。但以目前的狀況來看,這些措施已經超越了近年來經濟學研究的領域,令人感到不安。

不少人批評經濟學家就是太過自信、不切實際,又相當政治化。在永遠認定人都屬理性-即所謂「經濟人」(homo economicus) 的前提下,他們總誇耀著自己的準確性。

著有一書 《黑天鵝》 的作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 曾說過,「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獨立於愚蠢經濟學家以外的社會。」。另一位金融專家 Paul Wilmott 也曾指出,經濟學家所崇拜的模式相當可怕。他們完全忘記了 「人」 的重要性。

然而誠如 《BusinessWeek》 主筆 Peter Coy 在最近刊登的文章中所述,聽到來自各方的批評,讓人容易忘記整個經濟學對於世界曾做出的貢獻。

「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又能確保它不會再度發生,我們需要一個世代中最睿智的思想。」。那些熟知景氣周期變幻的總體經濟學家 (macroeconomists),都曾對國家乃至於全球有著重要的幫助。

舉個最好的例子。總經學在 1970 年代的研究,確實幫助了許多國家擺脫慢性通膨的問題,進而加強央行地位的權威以及獨立性。

而現在許多經濟學派已經開始補上對現代金融 (modern finance) 的研究,因為過去他們所受的教育中,均假定金融市場是一直穩定運作的,對於趨緩的借貸市場、過度槓桿操作的金融機構,以及黑暗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等所帶來的危機,他們當然無法預估。

「現在這個時候,經濟學領域非常需要納入新的思想,就像 1930 年代與 1970 年代一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總經教授 Roger E.A. Farmer 表示。

就算人們已經開始懷疑經濟學家的價值,但他們的重要性卻不容抹滅。為什麼呢?

因為基本上你現在所能想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世界照常運作的假設上,而這些假設幾乎都來自某一學派的理論。就像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在 1936 年時曾寫道:「自認不會受到知識份子的實際派,往往最後還是會受到舊有經濟學思想的奴隸。」


只是這次要改革並不太容易,畢竟這場危機是舊傷口中產生的新傷疤,更是總經領域中爭議最久的一個問題,「也就是已經赤字的政府,是否真能成功刺激需求,讓人人都能有工作?」

像今年初準備上任的歐巴馬曾低調的說:「目前外界對於政府是否該出手尚無共識。」。此後不久,有約250 名經濟學家在主流媒體上發表一封公開信,希望歐巴馬政府不會插手干預。來自密德貝瑞學院的經濟學家 David C. Colander 更公開批評歐巴馬的振興方案,「當然會引起爭論,而且不合理的為什麼是現在才喊改革,而不是 10 年前。」

然而,經濟學家向來最常被人詬病的,就是傲慢。

在 1960 年代時,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 Milton Friedman (米爾頓‧弗里德曼) 控訴聯準會為大蕭條始作俑者的觀點,幾乎說服了整個學界,似乎暗示了聯準會未來若祭出更好的政策,將能有效預防危機的復發。

之後接任主席的伯南克曾經在弗里德曼在 90 歲生日會上,曾承認了美聯準會在大蕭條中的地位,他告訴弗里德曼:「你說的沒錯,這是我們造成的。但多虧了你,我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Thanks to you, we don't do it again)」。

於是在相信聯準會的能力後,經濟學家幾乎停止那些抗衰退的財政政策之相關研究。更重要的是,自過去20 年來美國展開了大穩定 (Great Moderation) 時期,衰退的程度越來越溫和,再也沒人想起政府會需要去主動刺激經濟。

有人戲稱,在一年多前若你與它人談起財政政策,可能會被認為非常過時。主流派經濟學家傾向正統的堅持,也可從他們缺少股市與房市泡沫的言談中窺見一斑。甚至連美聯準前主席葛林斯潘自己都拒絕承認房市全面泡沫化的可能,還駁斥所有針對金融業的猜疑。

除此之外,政治力也會蒙蔽經濟學家的雙眼。在聯準會首度進入降息周期時,傳統的凱因斯學派擔心自我延續的下滑,將讓經濟陷入低谷中永遠無法逃脫,他們呼籲政府應以積極的政策來阻止衰退,這群人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以及耶魯大學知名經濟學教授 Robert J. Shiller。

而其它學派則看好美國經濟具有自我平衡的能力,他們認為低利與沉重的赤字開銷將最後將讓美國陷入無底洞,更遑論振興經濟。這群人包括經濟學權威 Robert Barro 教授、曾為 200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Edward C. Prescott 教授,以及明尼蘇達大學的 Patrick J. Kehoe 與 VV Chari。

這種現象並不讓人感到驚訝,主張平衡的學校向來傾向美國共和黨,而主張干預的學校永遠與民主黨共進退。

因此,現在有人認為在這場危機之前,經濟學家間差異性的問題還比較容易獲得解決。只是現在情況已經不太一樣了,最近這些學派互相交流的成果,顯示他們似乎不太願意消弭歧見。

另外,除了經濟學家的預估失準之外,美聯準會在這方面的表現也相當糟糕。他們在去年時曾預估今年第 4 季的經濟成長為 5.2-6.1%。現在隨著失業率已經飆到 8.5%,不少人認為今年底失業率將出現兩位數,當年做出的預測恐怕已經沒人敢信。

歐巴馬政府對他們自己的財政方案深信不疑。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Christine Romer 在今年 3 月份時曾表示「在某些時刻,復甦將會逐漸重燃。」。不過仍有經濟學家指出政府增加支出到最後可能會影響私人部門就業的情形,更痛批歐巴馬政府所謂的「乘數效應」是最差勁的經濟學理論。

於是,最無奈的事實擺在我們眼前,連支持者都無法確保振興方案是否真能名如其實。克魯曼說「財政上的擴張真能讓經濟復甦維持下去?還是這只是拿錢買時間罷?」

無論如何,等到眼前這個危機過去,下一個對總經學家的議題,應為如何加強經濟強度與韌度,堅強到足以抵抗政客、金融家乃至於經濟學家的失誤。

「也許在燃燒出一片失敗的灰燼後,我們才能發展出一個更好的宏觀經濟理論。」布蘭德斯大學教授 Blake LeBaron 表示。


資料來源:鉅亨網
http://us.geocities.com/



凱恩斯在1936年寫道:「某些人自認為不會受到任何理論的羈絆,卻往往成了某位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經濟學家受到所學過的經濟理論所影響,鮮少有經濟學者會去質疑到底他們所學的是否為真理,或是根本就是一堆無用的垃圾。如此一來,只有能夠打響名號擁有眾多追隨著,就算是無用的垃圾理論,也能成為當代顯赫有名的學說,最後還能變成影響後世的著名理論。


以凱恩斯經濟學派來說,他們往往不考慮這些長期性的影響,只是隨便找個論點來支持他們的想法,最後卻成為各國政府賴以為生的法寶(擴大公共支出)。凱恩斯曾說:「長期來看,我們都已經死光了。」從這句話可以得出,他們只是把龐大的國債留給子孫後代,因為他們不在了,所以也不用擔心國債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其結果就是如同美國一樣,以債養債,最後終究自食惡果。


現代經濟理論的失敗,並非在於他們的推論錯誤百出,而是這些理論經常忘了考慮到人性問題。舉例來說,一些經濟學者總認為經濟的衰退都是因為大部份不消費所導致,所以他們要利用一些政策來逼使民眾消費,但是他們卻忘了去思考,為何一般民眾到最後都不消費了?其中的理由無他,那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所得剩餘了,所以他們就算想消費,他們不敢也不能消費。民眾沒有錢,這消費豈是用逼的就能逼出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