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jpg

不光只有中國發生過超級通貨膨脹,世界各地在過去都發生過同樣的事情,就連現在仍有一些國家正在上演著物價飛漲的戲碼。全球前幾大的經濟體-德國在過去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超級通貨膨脹歷史?


德國的惡性通膨


1956年,Philip Cagan撰寫的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一般被視為最早研究惡性通膨的書目,他當時把每月50%以上的通膨,稱為“惡性通膨”,又或“超級通膨”。現時國際會計標準在日常生活中,公眾可以輕易感受得到惡性通膨的影響。在一些知名例子中,德國在1920年代初的物價,曾在每49小時增加一倍;1940年代初的希臘被 德國佔領時,物價每28小時上升一倍;匈牙利戰後曾每15小時增加一倍。1945年以後的國民黨統治中國大陸期間,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大家吃面的速度都非常快,因為一碗面的價格有可能就是在幾分鐘內發生改變。(
原來那時就有吃面比賽了!) 這種極端例子一般在戰事發生,即使近數十年亦時有出現。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南斯拉夫每月的通膨就高達3億1300萬%;烏克蘭、秘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亦在1980或90年代面對嚴重通膨。

德國在1923年至1924年間遇到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在1922年間,最高的貨幣面值是五萬馬克幣;而在1923年間,最高的貨幣面值就是一百兆馬克幣。在最嚴重的時候,八百億馬克幣只與一美金等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德國被迫支付約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當時德國的實際產出根本不可能達到這個數目,因此德國政府的唯一選擇就是印製越來越多的貨幣,而這些貨幣都不與黃金掛鉤。這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到1923年年底,要花420億德國馬克才能兌換一美分!

1919年只需花1馬克的東西,那時要花 7260億馬克才能買到。


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7253萬倍。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麵包或一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花出去。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臺的群眾基礎,並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比起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悲慘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http://www.tutor2u.net


並不是一直發行貨幣就會造成超級通貨膨脹,也並非是黃金準備減少才使得民眾沒有信心。購買力的來源來自於商品生產量的多寡,就算貨幣擁有再多黃金準備,但卻缺乏商品可以交換的話,貨幣價值依然會呈現下降,畢竟人們需要的是維持每日生活的商品而不是黃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