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jpg

如果說共產能夠讓大家都獲得公平的話,那麼恐怕是他們搞錯了方向,因為這種公平並非真正的公平。


堅守最後人民公社 呂家莊難度日

2009/08/02 聯合報

人民公社,一個50年代末的遙遠名詞,但河北省的呂家莊村,卻仍守著這殘存的火苗;不過,已開始面臨現實的存廢窘境。

1982年,中共開始實行「包產到戶制」時,呂家莊村的黨支部書記高能權,仍堅持「人民公社」路線,村的生產大隊沒把土地給分了。

如今,工分、口糧和集體勞動等人民公社時的特有名詞,仍是這裡5500多個「社員」(村民)生活一部份。在村裡,舉凡土地、生產工具,到騾馬牲口,都歸集體所有。

因此,在一望無際的麥田和成片的果園中,常能碰見社員們聚在一起集體勞動。

田間中,「大兵團作戰」的場面,是呂家莊村最常見的生產作息。

跟一般市場經濟作法不同,社員每天上午從田裡把麥子收下來後,下午就分到各家;「購糧款」則按照市場價,從年底的分紅中扣除。

但「大兵團作戰」卻面臨勞動效率扭曲的困境。「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工頭直言不諱地說,春天沒活兒幹的時候,不管有沒真正做事,只要在田裡待上10分鐘,記了工,就一哄而散。

對生產效率低落的問題,90多歲的高能權坦承,生產隊確實出現「出勤不出力,幹活兒一窩蜂」的現象。

公社的集體主義也受到私營經濟的挑戰。04年,高能權發現,鄰近的村落開始搞起私營企業,設立開發區,年輕社員不願意走集體道路,「外出打工一天掙60多元,給集體幹一天掙20元,沒錢誰幹啊?」

近年來,公社的集體企業開始相繼停產,殘存的出口企業也因國際金融危機,訂單大減,呂家莊村一排排集體企業的廠房,多掛著「招租」的布條。失業的社員們又回到了土地,開始抱怨掙不著錢。

「現在人人都釘著錢」,高能權也承認,公社理念再高尚,「沒錢還是沒法過日子」。

為求生存,村委會的街道上,作私營買賣的社員已有100多家,小門市部有30多個,多數挺賺錢的。

「形勢就是這樣,個人改變不了」,堅持集體經營的老書記高能權,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只要有效益,勞力有出路,就可以幹」。


資料來源:聯合報
http://www.emergences.fr



或許在這個貧富差距甚大,薪資差異巨大的年代,有人又會開始嚮往共產主義,然而共產主義的立意雖然良善,但在如何讓大家公平上卻未考慮到人性的問題。


他們偏執的認為讓大家獲得一致的分配,就是真正的公平。這種公平看似合理,實際上卻是完全搞錯方向,而且極為不合理。因為個人能力差異與努力程度的不同,原本就會產生出不同的收獲。如果完全不管個人努力的差異,強迫大家一定要平均分配,在不管做多做少收獲都一樣的情況下,試問誰會願意認真努力工作?


共產主義把原本應該分配較多的部份,強迫分配給其他收獲較少的民眾,那麼這些原因獲取較多收獲的人心理當然會產生不滿,再也不願努力工作。惡性循環下,工作效率也就越來越差。


因此,要讓社會公平就不能是齊頭式的公平,因為那違反人性,最終勢必失敗。而是要以共享的理念來實施,這也是福利社會主義的由來。一方面雖然允許個人獲取較高的報酬,但也強迫這些高報酬的人要繳出較多的稅來回饋。


雖然有人會抗議,我得到高報酬是靠我自己的努力,為何就要繳較多的稅?可是別忘了,這個社會是大家一起創造合作出來的,雖然你有努力,但你一樣有使用到社會的資源,在這個安全和諧的社會下,個人才能獲得較好的報酬,因此合理的回饋也是應該的。


然而,令人感到無奈的是,很多國家都逐漸偏離這個理念,任意修法擴大富人減稅的管道與幅度。使得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也不用回饋社會,而政府所依賴的稅收就只是靠一般中下階層來支持。


往後大家開始的立足點再也無法拉近距離,弱勢者永遠弱勢,強勢者永遠有最好的資源,這麼一來,這個社會就形成了富者恆富的自然法則。我們要的是真正的公平,也就是大家機會均等,大家能夠站在相同的起跑點上,而不是要那些看起來公平,卻是剝奪努力工作者酬勞的假公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