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jpg

最近我們常看到政府所公佈的物價指數不斷的往下滑,但一般民眾在購買商品時卻又感受不到物價有變便宜了,難道政府所公佈的數據有誤,還是有什麼特別的因素所造成的?


印度躉售物價下滑 惟食物價格高漲 政府應採取對應措施

鉅亨網 2009/08/06


印度主要通膨顯示出,物價已較去年同期連續下滑7周,但是一般老百姓感受到了嗎?

56歲的家庭主婦Shobha Uttam Vadivale表示:「過去兩三個月以來,我花在食物上的錢至少多了一倍。兩個月前每公斤只要35盧比的東西,現在都要60盧比才買得到。」她是指剛在Dadar附近超市買的茄子和花椰菜。

即使印度其他物價持平或下滑,但食物價格卻快速上升,但這無法促使央行在近期內抬高利率,因為央行預培養經濟成長的能力,並進行政府高達900億美元的借貸計畫。

但是食物價格上升的現象有可能激發政府進行一些動作,因為印度政府急欲脫離經濟衰退,而食物價格升高可能會使印度政府功敗垂成。

由於印度價格食物竄升的原因,大抵上來自供應壓抑,例如基本建設不良、每年的季風變化大、今年6月氣候為80年多以來最乾燥的一次,以及貨幣政策縮緊。

Macquarie經濟學家Rajeev Malik表示:「利率不可能因為米價上升。」的確,分析師不認為利率在明年1至3月之前能夠開始上升,須待明年1至3月經濟復甦才能更振興通膨壓力。

政府可能會執行更進一步的措施,以舒緩食物價格壓力。印度政府目前已經限制今年的小麥、小麥製品和稻米出口,以壓制國內價格。

經濟學家表示,印度政府第一步為削減進口稅額,周一時便宣布糖進口免稅,接下來可能進一步控管貿易,例如打擊穀物出口。去年印度暫時禁止商品期貨交易,包括小麥、稻米、植物油和馬鈴薯。倘若價格繼續上升,左翼政黨籲求再次抑制期貨交易的呼聲可能越來越大。

財務措施方面,印度可能提高支付給農夫的津貼,但這可能會使政府赤字壓力更大,本財年印度政府的赤字已達16年來最大數字。

印度政府也有可能動用穀物儲糧,以支撐供給端並削低價格,但這招可說是壓箱寶了,因為這可視為動搖印度食物安全的策略。信評機構Crisil的首席經濟學家D.K. Joshi表示,財務火力受限意味著,除非必要,印度極不願意使用財政措施。

他指出:「政府在採用任何財務政策之前,會想先等等看,判斷情形的嚴重程度再說。」

但此次並非印度政府必須介入干涉食物價格高漲的頭一回,2007年與2008年間,進口小麥被指定用於印度最貧窮的家庭,確保最需要的人獲得食物供給,但是市場價格卻要等到供給上升之後才下降。

去年通膨率達2位數,印度政府削減食用油與其他食品的進口稅額,以緩解供應,並禁止穀物出口,耗費2至3個月的時間,消費者才感受到物價下滑。

印度季風也是一大關鍵。根據調查,低於正常的雨量可能挫低今年經濟成長至6%,倘若雨量正常或雨量豐沛,則可使經濟成長達6.5%以上。去年印度GDP成長6.7%。最近幾個月,印度的扁豆成本已上升一倍,而自今年開始以來,糖價已經上揚40%,馬鈴薯價格則竄升一倍。

高食物價格過去曾擊敗印度政府,因為印度人民可支配收入中約有60%花在食物上,而今部分省份選戰開打,議員紛紛呼籲政府介入干預。

金融市場方面,食物價格加深了追蹤通膨的難度。躉售物價指數(WPI)中,食物價格佔18%,但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佔了45%-60%。因此,當WPI已經連續7周較去年同期下滑,但食物價格卻推高CPI 8%-11%。

要採取更廣泛的措施,其成效向來緩慢,加上城鄉收入之間的差異與消費模式都添加了挑戰性。

目前而言,許多人希望季風可以改善,並使食物價格下降,這意味近期之內消費者沒辦法喘口氣。

一位孟買的蔬菜商表示:「雨量現在良好,如果在未來兩三個月內都維持這樣的好雨量,價格就會下降。但目前來說,我自己也買不起蔬菜給家人吃,因為太貴了。」


資料來源:鉅亨網
http://www.halifax.ca



由於各國政府的經濟指標所採用的標準有所不同,所以有時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情況,會與實際的情形有一段落差。這倒並非是政府要故意造假,而是當初可能為了某些原因而將食物與民生必需品的比重降低(隨著經濟成長,因為薪水增加的緣故,民生必需品佔個人支出的比重會下降)


然而,政府可能萬萬沒料到,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個人薪資卻有可能出現下滑,使得民生必需品佔所得的比重上升,也形成物價指數下跌,民眾卻感受不到的特殊環境(個人所得下降後,民生必需品佔個人支出的比重上升,當初調降民生必需品佔物價指數的比重,在這個時期就顯得有落差了)

由於食物費用佔印度個人所得比重高達60%,印度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食物比重也將近60%,所以印度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會比較能真實反應一般民生的消費情況。


經濟名詞說明

消費者物價指數:用以衡量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情形。

躉售物價指數:衡量生產廠商出售原材料、半成品及製成品等價格之變動情形。

台灣95年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共選取424項產品及服務,分為食物、衣著、居住、交通、醫藥保健、教養娛樂及雜項七大類,每類權數分別為26.1%、4.2%、28.0%、14.0%、4.7%、17.2%及5.9%。

由於台灣個人所得下滑,所以食物佔個人支出的比重會上升,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沒有跟著調整,就會出現像下則新聞一樣的怪異情況。

儘管國內油價持續上漲,物價高居不下,行政院主計處今天下午公布今年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仍下跌2.33%,創下近40年來最大減幅,躉售物價指數(WPI)更下跌14.11%,再創史上最大減幅。(摘自自由時報98/08/0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