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31.bmp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想不到過去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到個人的投資態度。


生於大蕭條 一生投資都保守

2009/01/19 00:09 鉅亨網

在研究人們的投資模式時,一般標準的模組通常假設,個人會利用過去與現在所有可得的資訊,來做為財務決策的依據,而非受到個人歷來的經濟經驗所影響。 不過,有另一種理論卻是,在大蕭條年代中長大的人,他們成年後一生的投資行為,都因為成長時對於股市報 酬惡劣的印象過於深刻,而對風險非常厭惡。

《經濟學人》報導,一項由美國加州大學Berkeley 分校的 Ulrike Malmendier與Stanford大學的Stefan Nagel共同進行的新研究顯示,就算是處於相同的經濟 環境下,在不同時期出生的人們,投資方式的確截然不同。

Malmendier進行此研究的靈感來自於其父親,他是 位生於1930年代的德國人,經常談到對通膨的擔憂。

他們仔細分析了從 1964-2004年的美國家庭財務調查資料。由於了解受調查者的出生年代,因此他們得以 計算這些人曾經歷過的股市漲跌與通膨情況,同時也能夠分析受調查者在不同年紀所做的不同投資配置。

他們的研究證實了前述的「大蕭條投資模式」的確 存在。在相同的股市情形下,曾體驗過股市慘跌的同年紀族群,其投資股市的比例,比體驗過股市繁榮的族群要來得少。

這個解讀方式顯示出,人們的想法受其過去生活經驗影響甚鉅。在繼續進行的研究,Malmendier與Nagel 也發現,與未經歷過高通膨時期的人相比,曾經歷過高通膨時期的人,對於未來通膨的預測也比較偏高。

而過去經驗對人們的影響,其消散的速度比預期的更慢。在人們生涯中的早期經驗,可以持續影響他們未 來數十年。而這兩位學者也驚訝地發現,投資人的風險 胃口是由童年時代的經濟環境所造成,當時他們甚至尚未對理財產生興趣。


資料來源:鉅亨網。



這些生於經濟大蕭條的人,並非因投資失敗而變得極端保守。而是他們親眼目睹經濟的蕭條,知道無工作可做,無錢可用的痛苦,才變得保守。一個經歷過三餐不繼年代的人,自然會想盡辦法保留財富,以應付各種可能的需要。


大蕭條時代可以說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不論多大的銀行或是企業都有可能倒閉。親眼見過這些現象的人,自然就會了解到財經媒體上天花亂墜的說詞,只不過是一種吸引目光的行銷手法,公司的獲利再好,倒閉後投資化為烏有,縱然有過高漲的股價也只是一場空。


相對的,沒經歷過這些的人,自然不能體會當時侯人們的痛苦,也無法了解投資事實上是具有很大風險的。在這次金融危機前,投資基金賺個三五十%的人所在多有,然而未即時獲利了結,到現在賠了五十%以上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投資是什麼!所謂的投資就是大家拿錢去換一張張的彩票,有的人中了大獎卻沒來得及兌換,就已經變成了廢紙一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