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dredth_Monkey_Logo (自訂)  

猴子是屬於群居的動物,他們在群居生活中所學習到的經驗,竟然能夠透過相互的交流而傳遞給整個群
體,使大家獲得共同的利益。


1952年,科學家在野外的一座島上觀察日本獼猴的生活習慣,他們給猴子沾了沙子的紅蕃薯,猴子很喜歡吃紅蕃薯,但沾有沙子的紅蕃薯卻讓猴子吃起來很不愉快。

有一天,一隻雌性獼猴發現可以在溪流中,清洗地瓜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她把這個方法教給她週遭的獼猴,她身旁的獼猴也學到這種新的吃地瓜的方法。

科學家親眼目睹這種創新的舉動,漸漸地在獼猴群中傳開來。然後,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幾年後的某天上午,第一百猴子學會了洗地瓜。之後,幾乎每一隻的獼猴都學會先洗了地瓜後才吃。這第一百隻猴子不知何故地,造成了一個集體意識形態的突破!

但是更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科學家們觀察到,獼猴洗地瓜的習慣突然跨越大海的間隔,在其他島嶼的猴子竟也開始有了洗地瓜的習慣。

因此科學家認為,當集體意識的認知達到某個關鍵點,這種認知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遞給群體裏的每一個份子。

『第一百隻猴子效應』的現象意味著,當某種意識只有少數人所知道時,這種意識可能仍會侷限在某個範圍內的少數人。

但當這個意識狀態會達到某一個關鍵點後,這個小型的集體意識會突然增強到能夠影響群體裏的所有份子,這個點就是所謂的『critical Point』(關鍵轉捩點)。 當我們自己的觀念行為開始有所轉變時,可能就是受到這種集體效應的影響。

不過,這種集體意識有時對群體來說是好的,有時卻也成為進步的阻礙。我們可以看一下另一個例子。

在管理學裏有個理論叫做猴子理論,這個理論說明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是怎麼來的,以及如何影響群體的行為。

有人把五隻餓極的猴子關在同一個籠子裏,籠子上頭掛著一串香蕉,正下方是一個箱子,如果猴子要拿香蕉則必須爬上箱子。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裝置感應到有猴子爬上箱子,就會有大水柱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一開始會有猴子想去拿香蕉,然後就有大水噴出來,它們慌忙用手抱住頭,當猴子離開箱子的時候,裝置就立刻停止噴水。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以後,都得到同樣的結果。於是猴子們達成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了一隻新猴子(A)關到籠子裏。這隻新來的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原來的猴子狠狠的揍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來的(A)猴子會害他們被水噴到,所以馬上制止這隻(A)猴子去拿香蕉。

這(A)猴子嘗試了幾次,結果總是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又換了另外一隻新猴子(B)關到籠子裏,這支新猴子(B)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揍了一頓。原先不知為何被打的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雖然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根香蕉。他們只知道去拿香蕉會被其他猴子扁,卻不知道為何拿香蕉其他猴子就要開扁。所謂的“傳統”就是這麼來的,就算沒了噴水裝置,那些猴子還是不敢去拿香蕉。

所謂的“傳統”就是一種過去的人所達成的一種共識,就算當初達成共識的原因消失,後面的人仍持續地遵守著前人的規矩。雖然有時傳統可以讓後人避免遭遇某些危險,但傳統有時卻也成為進步的一種阻礙。


arrow
arrow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