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77.jpg

早在宋朝就開始有了紙幣的發行,而且更令各位想不到的是,這個紙幣的發行竟然還有貨幣準備金!


史學界一直認為,產生於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錢幣博物館館長屠燕治解釋,四川的地理閉塞,促使北宋時期出現交子,但交子不直接參與流通,商人從四川攜帶交子外出,仍然需要將交子再兌換成金銀銅錢等貨幣進行交易。


交子是有價證券,相當於現在的支票。到了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銅幣的制造已經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經濟主要靠海外貿易,導致錢幣大量流失海外,民間由此出現可以用於交易的會子,西元 1160年臨安府知府錢端禮率先統一由政府出面發行“會子”,隨著他升任為戶部官員,會子也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直到元朝,馬可波羅才將紙幣傳播到伊朗,而後傳到日本、高麗。直到500年後,即1690年,歐洲瑞典才出現紙幣。


紙幣的產生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經濟發達的象徵。在南宋152年的歷史中,使用紙幣的時間長達100多年,共發行“會子”近14億貫,如果按照南宋當時1兩黃金兌換35貫銅錢的換算方法,相當於發行了1600多噸黃金。紙幣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 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


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 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


飛錢出現于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 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 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到了元代,進一步完善了紙幣制度。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後,發現了元代使用的紙幣,於1298年撰寫的《馬可波羅記》中,詳細介紹了我國紙幣印製工藝和發行流通的情況。從此,歐洲人瞭解了紙幣。美國學者羅波特•坦普爾說:最早的歐洲紙幣是受中國的影響,在1661年由瑞典發行。

據說,著名的傳世北宋交子鈔版已被日本人所收藏。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網路。



各位想不到吧,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就有貨幣準備了,只不過後來政府不知道過度發行貨幣所產生的危害,所以才廢除貨幣準備,而隨意增加發行貨幣,造成貨幣價值大幅下跌。所以,貨幣準備並不是為了讓民眾對政府的貨幣有信心才設置的,貨幣準備的真實意義是在於有效控制政府貨幣的發行量。但因為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有了貨幣準備,才使民眾對貨幣有信心,這似乎與現實情況有所出入。


因為一般民眾無從得知,也根本不會在意貨幣的發行究竟內含了多少貨幣準備,民眾所在意的僅僅只是貨幣究竟可以換得多少商品,以及是否能夠拿來繳稅。過量的貨幣流通當然會造成貨幣的貶值,看起來像是貨幣準備金的比例下降,使民眾對貨幣失去信心,所引起的貨幣貶值。但實際上卻是政府不斷地無償發行貨幣,造成貨幣流通量過大,使物價大幅上漲後,民眾開始對貨幣失去信心,才造成貨幣危機。只要政府不過量發行貨幣,就算沒有貨幣準備,物價也不見得就會不斷的上漲。所以追根究底,是過量的貨幣流通所引起,而非過少的貨幣準備所導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