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一: 貨幣的本質是商品,沒有商品,貨幣就沒有價值。
如果沒有任何商品,那麼貨幣將一無是處;不能購買任何商品的貨幣,將不被任何人接受。就連購買勞務也不能,因為沒人會願意用勞務去換取勞務。
(3/4債務世界 部份內文)
第一節 為何要有貨幣?
就像是中國人為何吃飯時要使用筷子一樣,筷子是使我們能順利吃飯的一種重要的工具;相同的,貨幣也是為了要讓人們能順利的進行交易而產生。貨幣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使不同性質的商品與服務,有共同的衡量基礎,使人們能在公平的衡量單位下,交換彼此想要的東西。貨幣的出現,商品有了計算價值的單位,簡言之,貨幣是為了促使人們方便交易,促進商品交易速度的一種計價工具。
過去以物易物的社會中,交易雙方的商品必需同時符合對方的需求,才能促成交易。缺少貨幣交易將使商品流通速度緩慢,並造成經濟發展遲緩,大規模的生產型態將不會出現。貨幣的出現,使人們有衡量商品的共同媒介,並以此進行商品交易。雙方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對方的商品,或對方不喜歡自己的商品而被迫放棄交易。貨幣出現後,只要一方以貨幣去購買,在他所願意支付的價位下,則交易必然會成立。從此以後,交易雙方不會擔心對方是否喜歡自己的商品而大傷腦筋,貨幣成為交易雙方都願易接受的中介物質。
在沒有貨幣的時候,人們以自己生產的商品去交換得來的商品,仍以其原來的形式存放。如以椅子去交換床,交換完以後,則仍是以椅子和床做為財產的形式。這樣的情況,毫無疑問對於某些商品在交易上會產生很大的負擔。在為了換取更高價值商品的情況下,將可能拿數十或數百張床去進行交易,其所產生的相關交易費用將高得驚人。就是因為以物易物的型態是如此的不方便,早在遠古時代就已有初步的貨幣。以貨幣進行交易,而不拿笨重的商品去交換,交易的進行便容易許多。
仔細想想,拿一堆椅子或一堆床去和別人交易方便,還是拿幾百張紙或幾百個金屬硬幣去進行交易方便?答案顯而易見,自然是以紙張或是金屬硬幣去交易方便容易許多。貨幣的使用雖然已有數千年以上的歷史,但過去因貨幣發行者對貨幣本質不瞭解之故,往往在缺乏穩定貨幣的基礎下,卻大量發行貨幣,造成貨幣價值波動幅度非常巨大。一直到近代,執政者在發行貨幣上,經由不斷的學習和改進後,貨幣的價值才逐漸變為穩定。
貨幣是否值得存在的關鍵要素,當屬貨幣的交易功能,一個沒有交易功能的貨幣,無法稱得上是貨幣。過去的以物易物方式,一張椅子值多少米,或是多少菜,或是一本書值多少水果,無法公平客觀的加以衡量。由於以物易物的方式太過麻煩與不便,買賣雙方要找到有交換意願的人非常困難,這樣的交易方式勢必降低商品交易的意願。所以才產生一種大家願意接受且統一的工具-貨幣,來進行交易,以增加買賣雙方交易成功的機會。
貨幣出現後,大家有了共同的交易基礎,並以此基礎做為買賣衡量標準來進行交易,商品的交易速度大幅增加;個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以貨幣換取他所需要的物品,而個人出售的商品也能較從前更快速的找到買方。從此貨幣使個人的商品需求與供給快速的被滿足,而個人對物質需求則進一步的被加以激發。
貨幣使交易變得容易,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而交易成本指的是生產者為出售商品所需支付的成本,以及消費者為購買商品而必須支付的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使買賣雙方的交易意願明顯提高,也使商品的流通性大增,進而促進生產者想辦法增加商品產量以獲取貨幣。所以,過去在沒有貨幣的時候,必定是因為遭遇到許多不便,人類才會想要用一種容易攜帶的物質,做為交易計價的工具。
(摘自3/4債務世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