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論是否讀過經濟學,各位一定多多少少會聽過這一句話「看不見的手」,這是由被尊稱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在《國富論》中提出。


亞當·斯密主張個人在經濟生活中只考慮自己利益,受“看不見的手”驅使,通過分工與市場的作用,
可以使國家達到富裕的目的。後來,“看不見的手”便成為表示資本主義完全競爭模式的象徵用語。

那隻手就是市場機能

如果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去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交易,則市場如同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牽引,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對社會最有利的結果。也就是說這隻手是各位所「看不見」的,所以得到最有利的「結果」也不是任何人刻意營造出來的。

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裡,任何一個產品的價格,是由所有買賣雙方根據「自利動機」的互動而決定的。

為了說明這個機能,亞當.斯密舉的例子是說,市場供應我們晚餐桌上的菜餚,不是由於商人的施捨,而是他們為了賺錢。在一個自由競爭的社會裡,商品售價高,自然就有人增加供應;而商品售價變低時,商人便會減少供給。供需之間形成一種自然的平衡,在這種平衡之下,就形成一種穩定的價格。這種穩定的價格並非由政府或個人操控,而是由市場自然產生,所以我們便稱之為「看不見的手」

資料來源:MBA智庫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