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jpg

過去政府與經濟學家害怕通貨膨脹會吃掉貨幣的購買力,不過更多人卻擔心通貨緊縮讓經濟陷入長期衰退,導致一連串的惡性經濟循環。


經濟學人:通膨壞 通縮更糟 美國聯準會的決策兩難

鉅亨網編譯 2009 / 05 / 08

美國正面臨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壓力夾擊,一邊是美國聯準會積極的救市措施 (近零利率與量化寬鬆),另一邊則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專家的看法有也大有分歧。諾貝爾學經濟學獎得主 Paul Krugman (克魯曼) 日前曾警告,類似日本的通縮壓力陰影已至。知名經濟歷史學家 Allan Meltzer 則說,1970 年的通膨惡夢可能快要來到--最弔詭的是,兩者的言論都刊在《紐約時報》的同一版面上。


通膨與通縮都令人害怕,但現階段,通膨的壓力還在遠方且能遏阻,而通縮卻已近在眼前,且危險性極高。

通縮的壓力並非來自能源價格下跌所導致的短暫現象-事實上,扣除糧食與能源後,美國 3 月核心 CPI 還上升 1.8%-而是失業率與整體經濟的惡化 (目前經濟產出水準已低於 1982 年以來的任一時期)。

房價雖不包含在 CPI 數據中,但其下跌卻會迫使一般家庭設法降低支出來減債,進而阻礙經濟成長。求職者爭搶為數不多的工作機會,加上企業降價引發惡性競爭,均有可能引發薪資與物價的向下壓力。

目前,通膨的展望還算穩定。這樣預期心理本身就是抵抗通縮的力量,但一般家庭若面臨減薪或凍薪,則勢必影響該心理堡壘。

若物價在生產力上升的情況下萎縮,即非經濟衰退造成之結果,但今日狀況則否;需求疲弱與債務把美國般家庭與企業壓得喘不過氣,儼然 1930 年代再臨--1929-1933 年,美國消費者物價下跌 27%。


各國央行為了挽救經濟,均將短期利率壓低至零 (或近零) 水準,憂心通膨者如 Meltzer 認為,政府規避通縮的結果,卻有可能演變成不可逆轉的通膨壓力。

但事實上,擊退通膨的方法仍比通縮相對容易一些 (央行儘可能升息),而無法為了策動經濟活動而將利率砍至負數。由此觀之,決策若有失誤,錯選通膨所造成的災難將小於忽略通縮。

換言之,外界的合理擔憂是,即便升息的時機已至,聯準會也可能顧慮政界壓力與金融市場而先採觀望態度。猶記 2003 年,當時聯準會就是因為擔心通縮,而延誤了升息的時間點。

未來歐巴馬將重新提名聯準會主席人選,俾重新建立央行的獨立地位。而國會也有可能授權聯準會發行債券,強化貨幣市場的控制能力。

於此前提下,應能確立央行在正確時刻對抗通膨的決心,並能避免為了自證權威而貿然提早升息。


資料來源:鉅亨網



不論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曼說的),就是市場流通的貨幣過多時,就會引發通貨膨脹;市場流通的貨幣減少時,則會引起通貨緊縮。雖然一票經濟學家想盡辦法驗證利率的高低與通貨價值之間的關聯,並想藉由控制利率來操縱通貨的膨脹或緊縮。不過事實證明,利率與通膨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性。


許多的數據必須要在自然的狀態下形成才有意義,假如透過人為的操控或干擾,所形成出來的數據,則會使這些數據失真而失去參考的價值。就像GDP的數值一樣,政府花大錢(發消費券,擴大公共建設)想去增加GDP的數值,其結果當然是不盡人意,因為這種胡亂的作為根本改變不了現實的情況,最終數據仍究會再度回復到現實的狀態之下。


為何通貨緊縮會令人如此擔心,因為通貨緊縮像徵市場缺乏貨幣,市場缺乏貨幣就會讓物價下跌,廠商入不敷出(售價低於
成本)而倒閉,大量失業潮出現。然而,若天真的認為利率的改變,就能增加市場中的貨幣流量,也未免太過天真。畢竟一般人賺不到錢,害怕沒工作而儲蓄起來的現金,可不會只因為利率的改變,便開始增加消費。除非政府能消除人們對未來不安的疑慮,否則想讓人們增加消費,猶如椽木求魚而不可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