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措施讓使用者付費,看似簡單合理,但其中卻隱含多種意義,而這樣的措施實施後,究竟有何利弊得失?
另類消費者付費 歐巴馬提議徵收紓困稅
鉅亨網編譯 2010-01-15
歐巴馬總統周四將呼籲國會對大型銀行徵稅,確保去年對金融業,汽車業與保險業提供的聯邦紓困案,不致讓美國納稅人虧損一分錢。
這項「金融危機責任費」目標將鎖定大型機構。一位政府官員說,徵稅的目標,將是那些導致金融危機的元兇機構,也是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與財政部採取非常行動的主要受益機構。
此一措施將列入歐巴馬所提出的2011年預算案中,該預算案定於下個月初公布。
但是歐巴馬總統的這項宣布,時機正值銀行業準備發出數百億美元的紅利。
美國成立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紓困計劃(TARP)的法律,同時也要求總統到時應向國會提出立法議案,完全收回因紓困案而虧損的資金。而今日這項徵稅提案,較向國會提出收回虧損資金的立法議案,整整早了三年。
該名政府官員說,歐巴馬一直要求金融業為金融危機負起應有的責任。
總統的徵稅提案,有效期至少十年,若有必要,亦可延長。該官員說:「這項責任費用將一直存在,直到TARP的每一分錢,都收回為止。」
這項提案將於6月30日生效,預估十年期間,將徵得900億美元。有60%可能來自十家最大型金融機構。
如果這項費用徵得的資金,高過需要償還的紓困資金,則額外的資金將用於協助改善美國財政。由於這項危機,美國財政已見惡化。
一個代表100家金融服務機構的團體隨即對此一提案,提出了抨擊。
「三分之二的TARP資金已經償還,且納稅人獲利豐厚,」金融圓桌機構總裁Steve Bartlett說。「這項提議的徵稅,只會扼制經濟復甦,累積更多的擔憂,如新的管理成本。」
資料來源:鉅亨網
使用紓困金的人就要付紓困稅,看似簡單,實則潛藏不少危機,說明的理由如下:
1.易產生道德危險
這些接受政府金援的銀行,只要繳稅就可以獲得金援,那麼未來他們在經營上,就容易失去戒心,因為他們只要願意繳紓困稅,隨時都可以獲得金援,未來金融業就等於是,一門永不怕倒閉的行業。就算外界指責他們無視風險隨意放款,導致銀行出現危機,他們仍可以大方說「我們接受紓困是有付出代價的(指繳紓困稅)」。言下之意就是,就算出現問題,只要銀行能繼續經營下去,那就不是他們的問題。
2.政府成為抽頭的莊家
政府在產業發生危機時,雖然提供必要的援助,卻趁機收取高額費用,未免給人趁火打劫的印象。更何況政府使用的資金是全民的納稅錢,如此做法,反而給人一種不乾脆的感覺。
3.收取紓困金,使經營不善合理化
原因無他,「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既然這些接受紓困的業者,都願意付費接受紓困,政府也很難指責他們是經營出問題,反倒合理變成是大環境整體的問題。
4.其他產業要求比照辦理
只要此例一出,不僅是金融業,恐怕連其他產業也會跳出來要求比照辦理,而這時政府能說不嗎?
5.紓困的標準將會大幅降低
一些接受政府紓困的企業都付了費用,顯示只要願意付費,就可以獲得援助。而且各家銀行會接受紓困,自然有各種不同的理由,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如果只救大的,而不救小的,似乎也說不過去。如果在同等的情況下,政府只願意對某幾家金融機構紓困,未免給人厚此博彼的感覺。更何況,如果政府敢大方的要錢,其他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就敢大方的要求政府紓困。這麼一來,原本有的一些紓困原則,不免就要大幅放寬。
總的來說,政府拿錢去紓困,拿回來時還能多加不少利潤,令人感覺很不錯。但再仔細思考下去,可以發現這個舉動實施下去,可能會引發不少後遺症。畢竟政治跟商業的運作模式,還是有所區別的。政治是必須同時顧慮到各方面的問題,而商業多半只要考慮是否合乎利潤即可。
財富的本質
「財富不會憑空增加,一方財富的增加必使另一方財富減少。」
內容重點
1. 說明房地產價值是由負債所創造的!
2. 股票價值的形成原因與何者獲利最大!
3. 造成通貨膨脹的最主要因素!
4. 造成通貨緊縮的原因!
5. 為何不論先進國家或落後國家,其一般民眾生活都很困苦!
- Jan 18 Mon 2010 19:43
徵收紓困稅的合理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